2022年5月23日,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长兴村,农民操作农机进行水稻插秧(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题:端稳“饭碗”守牢底线:中国保障粮食安全
新华社记者
松花江畔,田畴葱绿。一排排玉米苗从夹杂着秸秆碎的土里钻出,免耕播种机正同步上传土地监测数据……
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已至,正是田间地头挥汗耕耘,抢农时促丰收的好时节。目前中国春播粮食面积约9.4亿亩,各类作物播种进度均略快于同期。
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永恒的课题。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协同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一直被视为“国之大者”。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比上年增长2.0%,较2012年的58957万吨增长15.82%,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
“中国粮食整体产量不断增加,加之众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能够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说。
2022年4月4日,吉林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农民在田间进行秸秆归行作业。新华社发
吉林省农安县陈家店村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农机仓库中,一台大马力拖拉机的轮胎就有近一人高。
“这种拖拉机牵引深翻犁,可将秸秆翻到40公分以下的土层,增加土壤有机质,让玉米根系扎得更深。”合作社负责人陈忠国说,高效耕作方式平均每公顷土地可节约化肥200多公斤,粮食增产5%以上。
陈家店村“边种边养”的耕作实践,正是中国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统筹耕地空间协同发展的缩影。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占全国粮食总产量逾五分之一的中国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则被称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饭碗田”。十年间,中国不断采取科技、行政、立法等措施,全面、精准保护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
2019年中国耕地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其中东北地区平均等级为3.59等,为全国最高。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以新科技、新理念支撑起的丰收“新希望”,正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
一个粮仓里有100多个传感器,如虫子过度繁殖导致局部温度变化能及时发现;可移动箱体式制氮机可极大提高杀虫率且制氮成本下降……
“在办公室敲敲键盘,就能轻松完成粮库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南京新农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戴康顺说,如今3个粮库加上市场及外运公司共有约300人,过去仅一个粮库就需要200人左右。
目前中国粮食完好仓容超过6.5亿吨,粮食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稻谷、小麦两大主粮储备都超过了一年的消费需求。
2021年11月25日,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隆平生物技术公司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从杂交水稻到耐盐碱小麦,从大海之滨到沙漠深处,科技创新让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生根发芽。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良种对中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今年以来,四川、海南、河南、北京等多省市发布规划,勾勒种业振兴蓝图。中国国家级育制种基地新增至216个,覆盖了粮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农作物,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年间,中国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20年的60.7%,预计2025年将升至64%。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农民钱袋”鼓起来,让“国家粮袋”更安全。
位于四川省达州万源市石塘镇的双合村,昔日荒地变良田,成排成行的大豆新芽破土而出,在夏日映照下格外亮眼。
“自从掌握了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光靠这些‘豆宝宝’就是一笔不小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园内务工费,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正在集体经济产业园内除草的村民张浩谈及收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2年4月19日,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季时坝村,村民在给种植的玉米和大豆施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近日,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在此前已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的基础上,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
四川省2022年新增扶持1292个村,每个村补助1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利好政策辐射带动下,双合村成为其中受益者。石塘镇党委书记袁道勋介绍,双合村目前集中整治撂荒地520亩,带动全村开展大豆带状复合种植800余亩。
除农资补贴外,今年国家继续在部分主产区实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全面提高。
胡冰川表示,近年来国家持续发挥政策托底作用,让农民生产积极性在田间地头充分释放。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地缘争端,全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现实意义愈加凸显。
“大伙帮你育的稻苗长得不错,不用惦记。”今年4月,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建国村党支部书记孙国柱给因疫情滞留外地的村民王金祥打电话,不仅帮他购买了种子化肥,还完成了水稻育苗工作。
春耕期,伊通采取县、乡、村三级帮扶包保机制,提供代耕代种服务。“有大伙帮忙,我就放心了。”王金祥说。
截至5月31日,吉林省粮食实际播种面积达9110.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已完成99.5%,比去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
在全球粮食市场风云变幻之际,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中国粮食安全亦具世界意义。
2019年11月28日,在莫桑比克的万宝莫桑农业园,中国农业专家(右二)指导当地工人使用无人机喷洒除草剂。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十余年间,中国杂交水稻已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在20余个国家开展,已让10万多人直接受益……
联合国粮食峰会特使卡里巴塔说:“中国很好地管理好了自己的粮食库存,不仅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粮食供给,也为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显示,未来十年,中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够完全确保,粮食自给率将提高到88%左右。(记者马欣然、杨丁淼、卢宥伊、薛钦峰、赵久龙)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