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百度整站优化服务(北京百度seo)

   搜狗SEO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把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作为保障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举措,把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爱才惜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要求,切实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实,通过完善政策、灵活方式、搭建平台、优化服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等工作,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谋篇布局 绘就人才事业新蓝图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激励力度,以建设人才高地来打造创新高地。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协调解决人才之忧……一个尊贤重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的格局和氛围基本形成。

坚持把人才工作政策创新作为一项根本性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六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围绕人才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2016年12月,根据形势变化和老区实际,科学统筹人才工作支持计划,集中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六安市柔性引进市外人才暂行办法》等四个文件,着力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培养引进集聚更多人才,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搭台筑巢 构建人才聚集新高地

坚持以用为本,积极搭建平台,努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市先后成立1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国家级4个)、1个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省级孵化器、6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室、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50个创业园(街)等一批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霍山高桥湾现代产业园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基地被确定为省级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金寨县先进光伏制造工程被列为省重大试验工程;我市应流集团高性能合金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高层次人才的承载、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

从2014年开始,我市启动了六安大学科技园建设,重点吸引高校师生、归国留学生等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大力开展创新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资源聚集、产学研人才培养和主导产业培育提升。与浙大、安大等多家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设立浙江大学六安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已入驻科技型企业24家,引进创新创业项目53个,涉及高端装备、生物技术、软件服务等多个领域。同时,发展培养大学生(青年)创业团队12家,其中留学生入园领创项目3个。引进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省级A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签约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引进“三区”科技人才75人。

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市委注重发挥在外人才作用,搭建了在外人才协会平台,引导六安籍在外人才帮助家乡发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截至目前,已在人才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一定潜力的地区组建在外人才协会分会15个,发展会员近7000人。近年来,各分会共组织回乡投资考察560多批次4200多人次,提供招商引资线索近千条,达成投资意向500多个,投资金额超过600亿元。

刚柔并济 拓展人才引进新渠道

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不断拓展人才引进渠道,着力破解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问题。

始终把“刚性引进”作为基础性工作来做,每年定期发布紧缺高层次人才目录,先后组团参加清华大学高层次人才交流会、长三角高层次人才交流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会以及省人才市场组织的大型人才招聘会等中高级人才招聘会;同时,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合肥工业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举办推介会,开展紧缺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近年来,全市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284人,其中,博士58人、硕士226人,正高17人、副高88人、首席技师1人、教授级高工2人。

同时,拓宽“柔性引才”渠道,坚持“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原则,创新开展选聘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工作,连续5年从省内17所高校和2家科研院所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34名,到全市163家企业和12个基层单位挂职,帮助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发展难题。实行挂职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已表彰贡献突出人员25名,分别给予1-3万元奖励,营造了鼓励挂职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此外,积极开展科技专家大院工作,先后选聘省内外20多家高校院所91名教授、研究员作为首席专家,推进农业领域产学研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科技含量整体提升。

内外兼修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提升人才工作水平的内生动力,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实施各种人才工程、人才项目和人才政策,不断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开展人才对接培训。引导省内外高校与市内企业合作,建立毕业生见习基地,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利用高职院校、阳光培训、实用技能短训等方式,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引导农村人才向城市适度和有序转移。

实施人才异地培养。抢抓融入合肥经济圈和沿淮县域与合肥结对合作的有利时机,开展双向挂职和联合培训等活动,加强人才交流。近年来,先后组织900多名党政干部赴合肥参加工业和招商引资、城镇发展、园区建设等专题培训,与合肥互派挂职干部200余名,分批组织281名党政干部和企业管理层赴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进行知识更新与素养提升培训,组织428名干部赴长三角发达地区进行拓展培训,帮助开阔眼界、更新思维。

推动人才招聘就业。依托六安人才市场、六安人才网站,及时收集和发布各类人才基本情况、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定期举办人才工作招聘会,提供人事代理、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促进人才就业。每年举办多场春季、大学生就业等大型专题人才招聘会,帮助各类人才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拴心留人 完善人才服务新机制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着力营造拴心留人、创业圆梦的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确保各类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注重优化创业环境。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领办企业属我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给予50-100万元创业补助,并协调同级政策性担保公司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融资担保。设立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活动,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50%-70%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

注重强化服务保障。按照引才分类,发放10-100万元购房补贴或每月1000-3000元不等的租房补贴,同时享受每人每月3000-200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对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偶暂无工作的,3年内给予每月1500元的社保补贴和生活补贴,由人社部门优先推荐就业岗位,由教育部门负责安排子女就读学校。为高层次人才发放《绿色通道服务卡》,凭卡享受创业、工作、生活绿色通道服务。

注重深化表彰激励。大力表彰各类优秀人才,相继开展了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六安市首席技师、优秀科技专家大院和优秀科技特派员、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家、技能人才大赛等评选表彰奖励活动,共表彰奖励各类人才2700多人次;同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推荐参加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评选,或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共有42人享受省以上政府特殊津贴,63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在全市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陆组轩)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