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收录规则2023(2023百度不收录解决方法)

   搜狗SEO    

如何判断一个期刊是否靠谱? 6月28日科睿唯安发布了最新的JCR报告,各种学术相关的公众号都陆续发布各个学科方向的期刊目录IF分布,一些在各大期刊担任学术编辑和编委的研究人员也在朋友圈推送他们所效力期刊的IF变动情况。整体来说,绝大多数期刊的 影响因子 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一些期刊的 影响因子 却大幅度增加。有网友问俺,一些新的期刊 影响因子 犹如直升飞机一般飙升,一些期刊 影响因子 多年纹丝不动,一些期刊 影响因子 涨落比较大,这里面有什么规则呢?

在各个科普平台和期刊JCR报告里都有关于期刊影响因子的定义介绍,2023年6月28日发布的2022年度国际期刊的影响因子计算和往年有所不同,特别是ESCI备选数据库的期刊也赋予了影响因子,这个和国内核心期刊赋予影响因子差不多,只要有引用,那么就有影响因子。对于期刊来说,不同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如Google,scopus,web of science因为收录期刊范围和数量不同,在统计引用数量的时候就有差值,因此计算的影响因子数值难免有差别。

自2020年起,early access模式出版的论文对应的引用在科睿唯安计算JCR报告时被考虑。比如,计算今年影响因子的时候要用的2020-2021年发表的论文在web of science中被2022年论文的引用,但2020年1-2月实际发表的论文可能在2019年11-12月就可能以early access方式收录于web of science, 2021年1-2月实际发表的论文可能以early access方式在2020年11-12月被收录,2023年1-2月实际发表的论文早以early access方式在2022年11-12月发表并贡献了引用次数。对于不同的国际期刊,early access论文的数量和效率对期刊引用次数影响很大,进而影响了期刊的影响因子计算。

厘清了影响因子计算的规律,从商业角度来说就可以帮助期刊提升影响因子,吸引优秀稿源和增加审稿人和作者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这些期刊学术编辑的地位和话语权。因为学科的差异性和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知识面比较窄,无法准确判断某个科研人员实际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因此,粗暴简单的以其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分区来判断一定程度上有普适性,毕竟多数人相信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学术编辑和审稿人都比较苛刻,审稿标准也比较高,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纵观一些期刊,不断增加青年编委和特邀编委数量,另外大幅度增加reviewer editor(特定圈子的审稿人,或者说审稿编辑,特邀审稿人),在小范围内定向邀请特定的研究人员来投递稿件,频繁组织专题,但那些没被邀请的自由投稿基本不送审。在这种特定的操作下,因为期刊刻意控制发表论文数量,发表的论文在特定的圈子内引用奇高,如此在期刊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的时候都非常高,甚至首次SCI影响因子达到20以上。如果浏览这些期刊的论文作者分布就会发现一些规律的。

出版社和主编、学术编辑的方向一般都是有差异的。出版社希望能更大量的出版论文,获得更多的流量和下载量。对于学术编辑和主编来说,总是系统挑选质量更好的论文来增强期刊的认可度和口碑,同时也提升学术编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客观来说, 如果一个国际期刊每年能保证在1000篇以上论文出版,且投稿量在6000以上(录用率大约15%左右),这个期刊影响因子如果多年是稳定的,或者小幅度涨落,那么这个期刊无疑是可靠的,其影响力和可靠度是符合统计规律的,毕竟这么大的发行量要进行人为的操作其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判断一个期刊是否靠谱也要看其作者分布度,同一课题组或者作者在该期刊每年发表论文数量没有超过4篇,零引用论文数量非常少,高被引论文作者分布比较广 。对于年发表论文数量少于100篇,影响因子奇高的期刊一般都是少数人商业操作的因素居多,是小圈子的游戏,和多数研究人员无关的。

因此,广大科研人员可以避免在那些影响因子巨高但发文量巨少的期刊频繁出现,也不能想着撞大运到这些期刊发表论文,而是应该考虑那些年度发文量超过1000但影响因子稳定的期刊,毕竟这些期刊受众面大,人为操作的因素比较少,也便于自己成果的广泛阅读和传播。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