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实习生 张祁锴
今年4月的世界读书日上,B站UP主“智能路障”与作家余华进行了一次直播对谈,余华告诉他:“你是我在B站唯一关注的人”。“他夸我讲孔乙己讲得很不错,跟其他作家推荐我的视频。我又开心,又惶恐。”“智能路障”回忆。
“智能路障”(右)对话余华。本文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智能路障”读过余华的全部作品。为了准备这次对谈,他又重新翻阅了他的一些杂文与演讲稿,也特地化了妆。对他而言,余华不仅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也是他在处于一年多没有固定收入、焦虑、抑郁状态中的“拯救者”。
“智能路障”是谁?大部分人是从解读鲁迅的系列视频开始关注他的,通过他,年轻人重新认识了那位活在教科书里的人物,也重新认识了孔乙己、阿Q和祥林嫂。如今,这位文学UP主已经在B站获得超过220万粉丝,也获得“bilibili百大UP主”称号。
阅读曾经为他的人生带来转折,也构成了他现在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解读鲁迅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感触和丰厚的研究材料分享,引起了一波重读鲁迅的热潮。“20多岁我又去读这些初中就学过的文章,发现和中学看完全是两个概念,”“智能路障”说,“鲁迅虽然在批判,但是永远怀着怜悯。”
“智能路障”获得的奖牌和奖杯
因阅读改变的人生
成为UP主之前,“智能路障”的经历十分坎坷:曾经富庶的父亲因毒瘾败光积蓄。后来父母离婚,他跟着在超市打工的母亲生活,经济十分拮据。中专毕业后的“智能路障”在培训公司拉学员,在化妆品公司擦地板,最后靠着卖网游里的金币一个月挣到了3000元,便马上把拖欠工资的工作辞掉了。
靠着卖网游装备、攻略和代练,“智能路障”挣到了一些钱,但很快又因为游戏用户流失而失去了收入来源,同行的内容盗版也让他身心俱疲,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中。
这段时间里,他开始寻找游戏以外的事情消磨时间,很快重新迷上了读书——初中时候的“智能路障”“不想上课”,便常在上课时间里偷偷看一些名著。“我初中的时候网络小说没有出版,如果有我那时候就去看网络小说了。”他回忆。
在当时的低迷中,《老人与海》与《活着》两本书带给了“智能路障”震颤:海明威笔下刚强的老人与余华塑造的苦痛命运与他的处境发生了共鸣,“书里的人比我惨多了,我还天天焦虑什么呢?”
他开始记录自己的阅读,也给自己定下了“每个月看四本书”的目标,慢慢增加了读书的速度和数量。卡夫卡、莫言、茨威格、托尔斯泰等作家成为了他的心头挚爱。
“智能路障”也尝试了写作,结果在第一人称的文章中不自觉地写出了其他角色的心理描写。他想起同样是第一人称的《局外人》是加缪26岁创作的,自己当时已经22岁,便自觉没有天赋,加上经济条件的压力,把原来两三个月写成的文字都删去了。
几年后,他开始在B站上传的视频。最开始的视频内容是对一款赛车手游中的氪金道具进行测评。因为游戏里可以撞击路障,他便随手取名“智能路障”。后来他对游戏的运营不满,就录了一些杂谈视频进行吐槽,没想到受到了不少欢迎,粉丝数很快达到了十万。
因为经历过做淘宝店时“即使没有收入也要守在电脑每天坐在家里焦虑到极点”的感受,刚开始做视频时几乎无法营利的状况没有让他放弃。他开始把以前读过的书做成杂谈,一开始是经济学、心理学类的科普,而正是从解读鲁迅开始,他的账号愈发壮大:第一部视频就获得了300多万的播放量,粉丝涨了近10万。
“智能路障”家中的书柜
在当代重读鲁迅
“那两年,我经常看到网上有人发鲁迅的语录...... 我不知道为什么。”“智能路障”回忆,“大家对鲁迅又熟悉又陌生,有关他的谣言也很多。”他发现B站上也没有太多介绍鲁迅的视频,便买了一套十八本的《鲁迅全集》开始阅读。
初中课本中的一个个人物再次浮现眼前,这次却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捉襟见肘又不愿劳作的孔乙己,《夏三虫》里鲁迅对嗡嗡叫蚊子的描绘。这些都让他联想起身边的种种社会现实。
他试着将鲁迅的生平与人物介绍做成视频,原本只计划做6期,最后陆续更新了十几期,现在还在连载。在做视频的过程中,“智能路障”也一边补充鲁迅的资料。“鲁迅研究的著作我看了大概30到40本,一个床都堆不下。”
这些研究著作有的是鲁迅和他身边人的专辑,有的是叙述、文学的研究。其中不少需要通过二手渠道寻找。“智能路障”记得自己花了两百块钱购买了一本《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结果却是盗版,字墨水都合在一起。他又花了三百块钱买来一本,这次是正版,“还有原作者的亲笔签名”。
“我阅读很随意......但做视频不能这样,视频跟其他的文字平台还是不一样的。”“智能路障”说,“大部分的文字平台把内容发出去可以修改的,但是视频的传播周期只有前几天,大家都已经看完了,修改也没有意义。”
有人将“智能路障”称作“鲁迅区UP主”,在他的视频下也不乏观众的争论和意见。鲁迅时代白话文刚刚兴起,许多字现在并不常用,“智能路障”容易读错,“天天都在被纠正错误”。也有观众带来感谢:有初中老师留言说给学生们在课堂上放了这期视频,“智能路障”记忆犹新,“我变得不得不严谨,视频里粗口说得也少了。”
有人说“智能路障”对小说的解读太过主观,他极不赞同:“文学价值就在于开放性,否则就跟放到课本里阅读理解一样了。”他从鲁迅的文章里读到了不仅是对现实的鞭挞:“很多人看一些语录,会发现鲁迅总在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中国人如何如何,中国人又怎么怎么样’。但是真正读他的书之后,就会发现他永远都站在人民这一边。”
“智能路障”的“解读鲁迅”系列视频
在读书中沉淀下来
“智能路障”自知并非专业的研究者,“这反而是一个好事,你讲的大众能看懂,所以不专业我也没有太在意,但是我要比普通的读者专业一点。”在写稿子时他大多“怎么舒服怎么来”,但慢慢也发现自己的文案变得更加有趣、深入了。“不过我也担心讲的东西越来越深入的话,受众会不会越来越少。”他说。为此他坚持通俗的表达方式。
解读鲁迅的系列视频大火后,也有出版社找上“智能路障”希望出书。“他们说很容易,你把你写的视频稿发过来,我们给你整理。”不过他“暂时搁置”了这个提议:“我觉得出版是一辈子的事,看书的人肯定比看视频的人严格得多,所以不能因为我粉丝多,可以卖得出去就随便出版。我希望自己沉淀一下,能写出更好的东西再去出版。”
读书已经是“智能路障”生活的重要部分。除了日常的读书习惯,他会把感兴趣的书与文学作品当做视频制作后的“奖励”。他很喜欢金庸,2018年世界杯之后不久,他在读《倚天屠龙记》时手机上突然跳出金庸逝世的消息。从此便不再敢翻开金庸,希望以后能留作奖励。
他与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父亲戒毒,重组家庭,也与儿子和解。母亲辞掉了超市的工作,常在朋友圈转他的视频。“未来的创作我应该会顺其自然。解读完鲁迅后,我想解读《西游记》,《西游记》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它的解读空间很多。我还想做一期中国神话的系列,中国神话跟别的国家神话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差异?”在“智能路障”的设想里,未来的创作仍有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