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谭双梅 黄俏华 彭爱虹(实习生)
赟(yūn)、屾(shēn)、硍(yín)……当这些生僻字夹杂在广西的地名或人名中,你能否读得出来?据统计,我国有6000万人名及大量地名、古籍、方言中包含生僻字。有些生僻字由于电脑字库中没有收录,无法数字化,这使得一些姓名中带有生僻字的人常常会遇到信息核验失败、实名认证困难等问题,给生活带来不便。
8月1日,新修订的《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正式实施,其中收录了87887个汉字,比上一版增录了1.7万余个生僻字,这让很多人名地名得以“被看见”。
赟、勰、圩……
生僻字就在你我身边
生僻字又称罕用字、奇字,泛指现代汉语中因使用率极低,被排除在常用字外、甚至音义均难以考证的汉字。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查阅发现,2021年,广西大学的本科新生名字中,就出现了彧(yù)、赟(yūn)、勰(xié)、琎(jìn)、锞(kè)等生僻字。
2021年,广西大学的本科新生名字中的生僻字。资料图
“点名时如果念不出来,学生和老师都会很尴尬。”刘女士在南宁一所小学当老师,这些年发现不少学生名字中含有生僻字,“有些字打字要找很久,开学前需要查阅做好功课。”
除了人名,广西的地名中也存在不少生僻字。比如百色市西林县的者夯(hāng)乡、钦州市浦北县六硍(yín)镇。
地名中的生僻字往往还具有地域性,受当地文化和方言的影响,对于本地人来说常见,但外地人不熟。以南宁吴圩镇的圩(xū)字为例,南宁人对它并不陌生,但它也是个生僻字,并且是个多音字,如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新乌江镇的周圩村,其中的“圩”念(wéi)。当圩读(xū)时,指的是集市;读(wéi)时,指的是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
无法实现数字化
有些生僻字无奈“隐身”
日常生活中,一些地名、人名中的生僻字,因无法进行数字化输入和显示,给人们的就医、出行等带来不便。这些打不出来的生僻字,往往被拆开的字、同音字、拼音甚至*替代。
在钦州市钦南区尖山镇,有一个村叫黄坡??(dū)村。“??”字上面是个“尸”,下面是个“口”,有尽头、底部、屁股等意。据村支书黄国明介绍,当地居民的身份证和村委公章用的都是“??”,但不是所有的电脑系统、手机输入法都能打出这个字,每当需要用到却无法数字化时,他们会尝试从别的地方复制粘贴过来,实在不行时就只好用同音字“督”代替。
黄坡??村内的挂牌,有的用“??”有的用“督”。黄国明摄
为此,村民遇到过不少麻烦。“以前村委给村民开亲属关系等证明时,用的是‘督’,银行新员工不认,后来找了知情的银行老员工才解决。”黄国明说,上级曾让村委把公章上的“??”改成“督”,但考虑到所有村民的身份证用的都是“??”,最后没有更改。
北京的刚女士因为名字里带有生僻字?(yǎn),小到买票,大到报考、买房,都受过影响。8月6日,刚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她的名字在微信平台实名认证只能用拼音,因为与银行的汉字不匹配,所以没办法绑卡。“去医院挂号、办理退税等很多线上办理的业务,我都得去柜台办理,连驾照都是手写的,看着像假的一样。”
刚女士的驾驶证,名字都是手写的。受访者供图
刚女士报名参加司法考试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被#替代。受访者供图
1989年出生的南宁市民卢女士介绍,她也曾因名字里有个屾(shēn)字,遇到过一些麻烦。“以前念书时,有时需要报名,但系统录不进这个字,只能用拼音代替。”卢女士说,上大学后,这个字逐渐能在各平台系统顺畅输入、显示,这才方便了许多。
多部门推动
让生僻字不再“隐形”
去年7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新版《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030-2022)。与上一版相比,新国标增加录入1.7万余个生僻汉字,为增强中文信息处理能力、满足姓名生僻字人群用字需求、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等提供了标准保障。
尽管去年新国标尚未正式实施,但在新国标指引下,同年11月,搜狗输入法、支付宝推出了生僻字键盘,专门用于生僻字输入。今年4月,全国首个“生僻字征集”微信小程序上线,直接面向用户征集无法输入的生僻字。
“生僻字征集”微信小程序上网友提交的生僻字。网页截图。
记者从桂林银行了解到,该行在今年7月也上线了综合柜面系统生僻字兼容版,姓名中含有如“??”(dí)等生僻字的客户,原先需通过拆字、拼音替代来办理业务,如今可在柜台采用对应汉字正式码进行实名业务办理。
随着8月1日新国标正式实施,相信更多的生僻字将不用“隐身”了。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陈程
校对:黄少华
责编:胡志伟
审核:李沛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