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入心是当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尤为迫切。经历中考后,他们的意识、感情开始内隐,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不认同成人的说教,想挣脱“制度”的束缚。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渐沉淀出了学段衔接教育的“七心”方略。
以班级文化涵养学生心性
要建新班级,需文化先行。班级如乐队,想演奏出和谐乐曲,需要为乐队规定“乐调”,也就是班级文化。新班成立时,我和学生一起头脑风暴思考班名,一个孩子提议拼音“zhi cheng”,其他人纷纷做注解,班级文化就形成了:“zhi cheng”可以是“众志成城”,班级将像长城一样坚不可摧;可以是“志成”,青年携手与共、志向达成……每一名学生都在日记里写下“zhi cheng之约,终生之约”。
与学生一起取班名、设计班徽、编写班歌,我们在活动中达成共识,班级文化凝练为班级价值,成为每一名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触发学生个体心灵成长的重要基础。
以自身示范滋养学生心灵
我一贯要求学生为人为学发自诚心,也时时警示自己给学生做好示范。
一是以诚心珍视每一颗心。班里有一个男孩十分易怒,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通过微信了解到他的成长经历:与粗暴的爸爸长大,不懂与人相处之道,患有长期胃病。于是我就做他的朋友和“粮库”,渐渐地,他开始懂得关爱别人、控制情绪,在班里开始交到朋友。班里有个孩子家长去世,成人仪式无人陪伴,我就以家长的口吻为孩子写信,陪他跨过成人门……久而久之,孩子们都叫我“海岩妈妈”。
二是以诚心陪伴每一个人。每天我都会早早赶到班里,笑迎孩子,中午在班级里陪他们午休,晚上陪他们自习,悉心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谈心谈话,耐心引领成长。我的作为学生看在眼里,时间久了,就有了“滴灌入心”之效。
以生活智慧给养学生心智
班级需要默契,默契来自教师的日常鼓励。我告诉学生有一种“5分钟原则”,即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比规定时间提早5分钟,并首先身体力行做表率,所以在我的班里,迟到现象极少。
生活中,我常用打比方的方式表明态度、讲清道理,学生心悦诚服。高中阶段早恋是不可忽视的现象,我以班里养的花枯萎为由教育学生:“花开前的期待最美,高中的恋爱就像这些花,越过了期待的美感,将是人生的一大憾事。”青春期学生心生爱慕是人之常情,也是孩子的隐私,需要教育者“润物无声”地引导。
以同伴力量补养学生心力
今天的高中生受网络影响极大,假期里往往会宅在家里玩游戏、刷短视频,或者奔波于学校与课外班之间,孤独成为高中生的普遍心理感受。作为教育者,应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在集体中成长。
我的班级实行“成长小组制”,根据个人意愿,组成4至6人的成长小组,组员共同取名字、定组长、选名言、明目标、拟计划,并定时组织活动,形成共同成长档案。我要求每一小组需在学期初制定计划,期中期末汇报总结,孩子们结伴成长,乐在其中。
以集体文化激发学生心气
每个优秀的班级都有一种隐形的气氛,这是学生在班级文化浸润中形成的精神气,班主任要做不断工作的鼓风机,维持这种精神气。
新高一班级像一盘散沙,于是我不断引导学生:班级拧成一股绳,才能挖掘最大潜力。学生干劲十足,创造了骄人成绩:运动会包揽了所有集体项目的冠军,荣获总分第一名;合唱比赛,我引导孩子们自主选歌、安排练习、设计演出服,一曲《中国军魂》征服了全场……
为了缓解学习压力,我带着孩子们养花、养鱼、养蜗牛。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们为小鱼换水、喂食,也学会了等待与守候。”
以家校合力纾解学生心结
我是一名班主任,也是一个母亲,双重身份让我意识到:家长无力处,班主任有为时。体会到自己教育孩子的难,我就更加尽力做好班主任工作。很多家长把我当作“老大姐”,小到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到学生逃学、离家出走,甚至抑郁想自杀等问题都会向我诉说。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我也义务为家长疏导心理,排忧解难。
专业的班主任决不能只当“救火员”,需要未雨绸缪,行于未然。大多数家庭缺少真正的亲子交流,为此,我开展了系列“捆绑式”家校活动,策划“家长故事”等学生感兴趣、家长有发言权的主题,让家长参与其中,融洽亲子关系。同时我也深知,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者,面对升学压力,很多家长只关注成绩,对孩子吝惜赞美。于是我设计了“特长展示”“创意运动”等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的优点与长处,成为孩子成长的“欣赏者”。
以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中国心
班级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前沿基地,高中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期,班主任在为学生个人“强心”助力的同时,要善于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中国心”。我发动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正能量满满的往届生,通过开讲座、录视频等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涯规划,用鲜活的事例让其明确个人与国家的联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面对学段过渡阶段的学生,教育者尤其要开动脑筋、思虑深远,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去理解、触摸、感染孩子们的心灵。
(作者张海岩单位系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3年09月22日第9版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