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郑州日报(李新华 摄)
最新出炉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多少让经济大省河南有些尴尬。
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6%,排名全国第17位,不仅明显落后全国均线(2.54%),对比2022年初提出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96%以上”,仍有1个百分点的差距。
而在中部六省中,河南这一投入强度与领跑的安徽(2.56%)相差0.7个百分点,较2021年差距再次被拉大。更重要的是,过去十年间,安徽从排名全国第10位进阶到第7位,河南则较2012年下降1位。
研发投入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已然阻碍了河南的前进步伐。自2021年9月以来,河南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官方多次强调“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华山一条路’,舍此别无他途”。
这条路究竟怎么走?在河南的布局中,除了“疯狂建大学”补上高等教育这块短板外,请“外援”共建一流大学研究院,也在紧锣密鼓推进。
继引进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后,9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正式揭牌,目标是建设“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助力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若算上早前已签署合作协议的浙大、西安交大、复旦、清华等高校,河南的“外援”实力不容小觑。未来能否把省校合作落地落实,关系着一个“国家创新高地”的崛起。
河南科创能力不强是摆在明面上的事,透过最新公布的研发投入数据,更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在创新活动上的不足。
数据显示,2022年,中部地区R&D经费5557.6亿元,比去年增长11.9%,增速领跑全国。
具体到六个省份,湖北以1252.7亿元成绩排名第一,其后是湖南、安徽和河南,均在“1100+亿元”梯队,江西、山西出现明显“分层”,R&D经费分别为558.2亿元、273.7亿元。
不过,从R&D经费投入强度看,队列则需重新划分。
其中,安徽以2.56%领跑,是全国7个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之一;湖南以2.41%的投入强度超过湖北(2.33%),排在中部第2位,全国排名第9位;河南虽进一步拉大了对江西的领先优势,但1.86%的投入强度,只能排在全国第17位。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十年间,眼看湖北和安徽争做中部“科创老大”,湖南也大有追赶之势,中部经济第一大省河南却未有太大突破——不仅全国排位较2012年下降1位,且未能完成2022年初设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96%以上”目标。
运行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差0.1个百分点,问题出在哪儿?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22年河南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9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经费支付分别为66.7亿元、70.13亿元,增长19%、22.5%。三者占比由上一年的87.6%、5.5%和5.6%调整为86.8%、5.8%和6.1%。
进一步聚焦到规上工业企业,2022年R&D经费为845.54亿元,投入强度为1.3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150.88亿元,投入强度为1.6%。对比上一年,投入强度分别提高0.04、0.15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企业毫无疑问是河南研发投入的主体,但尚未能在投入强度提供太多支撑。
图表来源:2022年河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河南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西三曾表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高研发产业上,而河南传统产业比重大,一般产品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高端装备、互联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较小、占比偏低。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可以参照的是,2022年河南规上制造业的R&D经费总和为796.01亿元,投入强度为1.47%,而广东2021年仅“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经费就达1392.61亿元,投入强度为3%。
河南是承认差距的。
2021年底,《河南日报》头版曾刊发署名文章,直言“创新要素不足是我们的突出短板,科教质量不高是一大痛楚”,而建设现代化河南,“出路在创新、关键在人才、根基在教育”。
图片来源:郑州日报(马健 摄)
为此,当地补短板的动作肉眼可见地增多,建大学、建实验室、立法规等等,可谓“扑面而来”。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的座上宾名单中,除了头部企业,更有多所知名高校。
9月18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丁奎岭一行在郑州举行工作会谈;
8月11日,楼阳生与香港大学校长张翔一行在郑州举行工作会谈;
7月26日,楼阳生与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在郑州举行会谈;
2022年12月30日,楼阳生与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郑州举行工作会谈……
公开报道显示,每次交流,河南的诉求都很明确,就是希望各大高校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河南汇聚,在技术攻关、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如果直白一点翻译,就是“你来”。对河南来说,虽然高校数量已经和江苏并列全国第一了,质量上的差距仍然需要下大力气追赶,尽快请“外援”,用招引方式先把事情做起来,无疑是可行之策。
事实上,在今年3月举行的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暨“人才强院年”启航仪式上,河南即表示中原科技城将在今年正式启动建设“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起步区,其中包括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所高校研究院。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一流大学的研究院究竟能为河南带来什么?高能级平台、高层次人才、高精尖技术,均是可以预期的。
以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为例,今年3月,河南首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多模态重大慢病防控科学与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揭牌,按照官方表述,这是由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共同申报拿下的,被视为双方合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同时揭牌的还有一个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筹)”,由哈工大联合省内11家企事业单位申报。河南方面希望借此破解产业转移升级的关键技术难题。
“希望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围绕河南传统产业体制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培育未来产业前端布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造成为在豫科学机构的领头羊。”
不过,想要真正让“外援”立足当地共创共赢,并非易事。
公开报道显示,河南与哈工大早在2011年就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而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实则成立于2021年8月。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公开表示,“近年来,哈工大与河南合作日趋密切、成果颇丰,省校围绕电子信息、能源化工、智能制造、航天科技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累计合作项目达200余项。”
应该说,省校合作需要顺畅的机制保障、精准的政策支持,同时,时机也很重要。一个例子是,上海交大的落子速度明显快了。
2020年11月,河南与上海交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8月,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一行赴河南调研,旨在“推进落实省校战略合作”;9月18日,上海交大郑州研究院正式揭牌。
上海交大方面的态度是,将建立健全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校省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努力把上海交大郑州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756693
而在河南的谋划中,还有不少“已签约”高校有待进场,比如刚刚与郑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香港大学,2020年与河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清华、复旦等。
去年12月底,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与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会谈时表示,希望清华大学把河南作为省校合作的战略支点,在共建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助力现代化河南建设。
清华方面给出的回应是,将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不断拓展合作深度广度,推动合作协议落地见效。
河南何时能等到一个“清华大学郑州研究院”尚未可知,但对当下的河南来说,肯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希望引入创新资源——
到“十四五”末,“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能否实现更大跃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能否走在中西部前列,需要借助强有力的“外援”。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