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
“安”由“宀”“女”两个部件构成,上下结构。“宀”形似房顶,与房屋有
关,代表新房;“女”也就是妇人,表示新娘。两个部件结合构成“安”,表示男子娶亲,安家立业。
字源
甲骨文中“安”是半包围结构,外部是“宀”与处所有关;内部相依跪着的女人形象,表示女人;“安”表示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安稳过日子。金文和篆书继承了甲骨文字形,“宀”从甲骨文到篆书逐渐变得平直,两条斜线变为一条直线和一点,“女”从甲骨文到篆书也越来越线条化;经过隶变后,隶书的“宀”变得粗短圆润,而且“女”字的朝向也发生变化,由右移位到左,楷书继承了篆书的字形,不过笔画趋向于方正笔直。
字解
《说文解字》中讲:“安,静也。从女在宀下。”由此可见,“安”是一个会意字。“安”可以理解为名词,表示平静、稳定。“安”字本身具有安家立业的含义,当一个人想要成家时,就表示想要得到一种归属和安定,“安”也表示安稳、稳定。现在也多用于“安全”之义,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追求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财产安全等等,这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无小事。”
字理
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此处的“安”代表的是“安稳、安全”。即使处在安定的环境中,也会有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这也启示我们要未雨绸繆,防患于未然。不论是国家还是人民,“安”一直是重中之重,要时刻防“危”。
思维拓展
刺猬效应
概念:刺猬效应(HedgehogEffect),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起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案例:某班级某选修学科的10名同学。这10名同学在高一高二学习期间,其中有8人受到学校不同层级的处分:有因翻墙外出(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受处分、有因打架闹事受处分、有因吸烟受处分、有因早恋受处分。
与这10名同学谈话了解到,他们对班主任管理没有一点异议,而且十分认可,对班主任称呼为“xx哥”,有时候和班主任走在一起,单手搂住班主任脖子一同前行。关系可谓是亲密。与老师这么好,为什么就不给老师争口气,反而肆意违反校纪校规。难道是老师不管吗?这一答案是否定的。
“刺猬效应”讲的是两个刺猬靠近取暖,距离太近则互相刺伤,距离太远则无取暖效果的问题。
由此联想到上述10名同学,8人被处分的事情,学生有没有刺伤老师,这一点是很明显的;老师有没有刺伤学生,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老师能到后面处理这么多学生,说明老师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无端护短。因此,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这些学生平时与老师哥们儿姐们儿,也因此在平时把老师的训导“哥们儿姐们儿”化了呢。教师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并取得学生的认可,这是正常的教育教学要求,但是教师如果把自己对学生的管理层级降低到同学之间的一个水平,与学生没有一点距离感,那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严或神秘感就荡然无存了。柳宗元先生的“黔之驴”也能说明这个道理。
启示:教育心理学家根据这一寓言总结出了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刺猬效应”。这一效应的原理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将这一“效应”误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太大,学生失去了温暖感,产生了陌生感,因此,教师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好。
重中之重,要时刻防“危”。(作者:唐坚院士)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