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建设中的古民居园。 蚌埠新闻网 图
蚌埠,安徽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淮河穿城而过,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在此交汇。借助交通枢纽的地位,蚌埠迅速成为了全国的工业重镇。
9月11日,蚌埠高新区从全国100多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被国家五部委授予第三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样一座地处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城市是如何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文化和科技的力量又怎样改变着这座城市?
传统发展遇瓶颈,融合发展再出发
过去,蚌埠一直被看做是重要交通枢纽和老工业基地,然而近年来凭借着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蚌埠在文化产业上做足文章,文化产业由“配角”变身“主角”。
一个个重要文化项目的落地,让蚌埠吹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集结号”。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蚌埠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经历“十二五”逐年积淀,蚌埠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6.3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7.57亿元,文化产业占全市GDP比重在2016年增加到6.24%,连续两年全省第一,高于全省2.2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然而,经过7年近30%的高速发展,蚌埠文化产业逐步进入增速回落、投资趋缓的平台期。
蚌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延之对此并不讳言。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过去粗放式的“投资拉动”只能是一时之功,文化产业传统的增长方式已经到头。
“特别是投资建设的大体量文化产业园,像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大明文化园等项目,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主业不突出等问题,个别甚至出现‘空心化’现象。”在何延之眼里,大项目没有发挥出龙头带动作用,也没有发挥出大效益,是行业内最不愿意看到却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当一些主要数据开始用“下滑”发出行业警告,创新、突破、提质,成为蚌埠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词。经过一番思考和酝酿,最终,“挖掘存量资源效益”与“向科技要文化生产力”成为并举之措,推动蚌埠文化产业与科技互融共生,走上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2017年开始,市委宣传部牵头,多部门各司其职,从产业规划、项目筹划、招商谋划到资金计划、工作策划都重点围绕文化科技融合来推进。”在何延之眼里,目前蚌埠已经催生出文化与科技“六融合”的新业态。这里的“六融合”,是指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影视装备与科技融合、演艺游乐与科技融合、数字创意与科技融合、工艺美术与科技融合、出版印刷与科技融合。这也成了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公共文化建设让市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在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同时,蚌埠的公共文化建设也在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原先是口头上重视,现在变成了行动上的自觉,各部门现在都积极地支持蚌埠的公共文化建设。”蚌埠市文化旅游局局长袁政这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2018年,蚌埠市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比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蚌埠市提出了配套实施的“六个工程”,并积极引导全民共创共享。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蚌埠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设施陈旧、功能落后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袁政告诉记者,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上,蚌埠的历史欠账还是显而易见的。针对这样的现实,蚌埠提出了“补短强基”的方针,加大对老旧场馆的改造、提升和扩建的力度,不断满足群众的现实需要。
袁政表示,目前蚌埠市已基本形成了“城市一刻钟、农村半小时”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实现了居民看书有去处、演戏有舞台、活动有场所。
“硬件补齐了,服务我们也没落下。围绕促进市民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蚌埠培育了系列品牌文化活动,老百姓参与的热情高涨!”袁政说。
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蚌埠有独特的交通优势,更难得的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持,这让我们坚定地把项目落户在了蚌埠。”安徽天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嵇启春这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该公司总投资68亿元建设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是一个抢救保护散落古民居并将其集中重建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总占地5000余亩,已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重点项目名录。
“很多老房子背后都有生动的故事,我们利用VR和全息投影等现代化科技手段,让这些故事生动地呈现给每位游客。我们要用科技把古民居装扮得更亮丽,更加为游客特别是年轻人所喜闻乐见。”嵇启春说。
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蚌埠的文化产业发展抢占网游、动漫、工业设计等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莫尔康网络有限公司研发的《仙剑奇侠传》《武侠义》系列游戏产品热销互联网,关联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5亿元,目前已成为国内细分行业的领先者。
将培育内生动力与招大引强相结合,蚌埠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据安徽省委宣传部通报,2018年蚌埠市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额79.7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居全省第二。全市160多家规上文化企业中,科技类企业超过一半,科技类企业营收占规上文化企业营收的一半以上。经过几年的融合发展,蚌埠文化产业在科技的有力支撑下,已初步形成影视装备、演艺游乐、数字创意、工艺美术、出版印刷等5大重点产业门类。
以智库成员身份参与《蚌埠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申报书》撰写的安徽财经大学教授丁进认为,这次蚌埠获得第三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授牌,就应该借此契机,围绕硅基、电子信息、影视装备制造与文化产业的交叉和关联,改变文化产品的价值形成机制和技术开发路径,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蚌埠高新区将是全市文化制造业的主战场。这里研发出来的新的技术,将不断助力全市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升级。”蚌埠高新区管委员会总经济师董磊说。
拿下国字号招牌后,蚌埠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有怎样的新目标?
在已经初步拟定的《蚌埠市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澎湃新闻记者看到,“到2025年,文化科技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
这个目标该如何实现?何延之表示,蚌埠将在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载体下,以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推动文化科技上游产品精而专、中端产品整合创新力度大、终端产品科技含量高、衍生产品丰富多彩。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