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2020年)来了!
8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市采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低碳试点示范、低碳技术创新及应用、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助推碳达峰、碳中和。
关键词:目标任务
碳排放、能耗强度双双下降
碳排放强度目标:2020年全市碳排放强度为0.70吨/万元,较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2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累计下降19.5%的目标任务。
能耗“双控”目标: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8875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增长1127万吨,低于国家下达的“十三五”不超过1660万吨增量的控制目标;2020年全市能耗强度为0.39吨标准煤/万元,较2015年累计下降19.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累计下降16%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低碳转型
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速转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6.7:44.9:48.4优化为2020年的7.2:40.0:52.8。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6—2020年,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6%和18.0%,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2和11.6个百分点。
能源结构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市能源产品从原煤为主的单一格局向原煤、天然气、水电、风电等多元化格局发展。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2.8%,年均增速比“十二五”时期低了3.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49.1%降低至2020年的45.8%,清洁能源比重逐步提高。
工业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领域用能总体稳定,维持在4000万吨标准煤/年上下。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6.6%。火电、水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呈下降趋势。
绿色建筑引领低碳风尚:“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57.2%,累计实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6.2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574.5万平方米,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累计下降11.8%。
低碳交通加快形成格局: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0万辆,减碳81.7万吨。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55%,“公交都市”创建通过国家验收。渝新欧多式联运入选国家示范工程名单。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营造林3086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6494万亩,森林覆盖率52.5%,森林蓄积量2.4亿立方米。
关键词:机制体制
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量1700万吨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制定“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超50份环评实现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双评价”,20余张排污许可实现二氧化碳和污染物“一证融合”。
市场机制逐步完善:融入全国碳市场,作为西部唯一省市出资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培育重庆碳市场,截至目前,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量1700万吨,交易额1.9亿元。企业自主实施工程减碳项目50余个,减碳效益超800万吨/年。
“两山”转化打通路径:建设全国首个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为一体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完成渝东北、渝东南首批碳汇类生态产品开发,促成首批生态产品成交,打通资源变现路径。
气候金融加快发展:创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首批申请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制定工作和实施方案,推动金融机构投放优惠利率贷款,发行、承销碳中和债券,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气候投融资业务,募集资金超180亿元。
试点创建百花齐放:稳步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和气候适应型城市等试点示范,加快悦来“近零碳”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万州“绿色金融评价机制”试点。
关键词:气候适应能力
全市建成海绵城市421平方公里
“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海绵城市421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35平方公里。实施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与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加快长江生态修复,扮靓“两江四岸”。
“十四五”时期,重庆将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上游新闻记者 王倩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