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百度百科有什么好处(有效百度百科)

   360SEO    

【文史】我的文章被百度百科词条收入,却高兴不起来。


【作者按】2015年11月我的文章“株洲市花鼓戏剧团”先后在“株洲发布”和“株洲新闻网”发布,后来在网搜中意外发现这篇文章被百度百科词条收入,现全文再发:


株洲市花鼓戏剧团

1950年由李祥生任班主、徐金林为本家(“本家”,实为戏班老板,多是拥有戏班行箱的起班人)的湖南新联剧团成立。1952年湖南新联剧团在湘潭更名为湘南新民剧团。1954年湘南新民剧团落户株洲,改名为株洲新民剧团。在此以前,剧团仍是旧戏班体制。到1956年6月,经政府文化部门改革和调整,更名为株洲花鼓戏剧团。这时的剧团建立了行政管理制,废除了旧戏班的陈规陋习,演员的收入不再是“瓜子分账”式的分成,而是改为固定的工资制。1958年正式命名为株洲市花鼓戏剧团,名称中多了一个“市”字,表示正式由民办转为了公办。周永年、涂华山、陈杏元、何炳生等人先后担任剧团团长。

我认识的花鼓戏老演员杨大正先生,是我的老乡,也是株洲市花鼓剧团的元老之一。1958年杨先生与周永年、潘建兰、黄元英、徐应生、李正凯等人参加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京,与益阳劳动剧团(益阳花鼓戏剧团的前身)演员联合演出的花鼓戏《三女抢板》在北京的精彩表演,获得高度评价。据说,《三女抢板》的戏名还是毛主席看完演出后提议改为《生死牌》的。剧团还多次应邀携花鼓戏进京为毛主席、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

1961年8月,株洲市戏校撤销,部分学员分配到市花鼓戏剧团,使剧团的阵容壮大。文革初期所有传统的花鼓戏被停演,剧团先后移植和创造二十多部现代花鼓戏,如《雷锋》、《带兵的人》、《五姑娘》等。

株洲花鼓戏剧团很长时间都是定点于株洲市人民剧院(1951年修建,是株洲市第一家电影院,也是株洲第一家有楼座的剧场,后毁于大火,遗址在今天的九天国际南端)。当时许多演员的家就在该剧院后面。 我住栗树山小学时,因有同学(有个叫李新民)的家是花鼓戏剧团的,故经常跑到剧团里去玩。白天的剧场一般都是空着的,剧场的舞台上是我们一群小屁孩的玩耍场地,有时学着大人们在舞台上演戏、有时在舞台上打游击。剧场内也是躲猫猫的好地方,舞台的前幕、中幕、后幕以及舞台下能提供较好的藏身之处。我们闹得兴奋、忘乎所以时,也常被剧场管理人员发现而赶了出来。我与市花鼓戏剧团有“缘”,一是儿时到人民剧院去玩得多;二是市花鼓戏剧团的演员好多都是长沙人,有机会结识好多老乡。

1970年,市花鼓戏剧团与市歌舞剧团、市湘剧团“三团合一”为市文工团,花鼓戏和湘剧并为文工团一队,专演花鼓戏。移植演出花鼓戏《沙家浜》、《杜鹃山》等。后来创作演出的现代花鼓戏《送货路上》还被拍成电影。不过拍电影时主要演员是由省花鼓戏剧团担任,如李小嘉等。

文革结束后,市花鼓戏剧团于1977年恢复。吞并湘剧团后的花鼓戏剧团演员阵容庞大,除了前面提到的杨大正先生,还有李远、沈石丽、陈振武、邓小玲、彭丽娟、周立敏、李正兵、杨泽强等骨干演员。

株洲市花鼓戏剧团后来搬迁到红旗广场。 我在市计生委工作时,计生委曾联合市花鼓戏剧团搞计生宣传下乡活动,我与该剧团联系较多。

2006年4月,市花鼓戏剧团与市歌舞剧团再度联合成立株洲市艺术剧院,2012年转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更名为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花鼓戏的主要演员都属中心的花鼓戏展演部。


【后记】:有文章被百度百科词条收入,应该是值得骄傲并高兴的事,我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这词条收录太不严谨,一些描写我自己的事(下划线部分),都被词条收录者原封不动地照搬进词条。而百度管理方也没经认真编辑并把关。每当作者我看到这词条,都哭笑不得。

我认为,百度百科词条的撰写应该是用第三人称的形式,怎么能夹杂一些第一人称的形式呢?

 标签: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