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协会组织了一个关于中国国花的民意调查,根据这个调查结果,受访者将近8成的票投给了牡丹;第二名是梅花,获得了一成多的票数支持投给了梅花,剩下依次兰花菊花荷花等等分享了剩下的一成支持。
目前是世界上已经有大约一百多个国家有自己的国花。不过我国国花这个一直都没有定论。 关于中国国花的评选,至少从唐代就出现了雏形,到明代就正式开始争论了,而且属于一直延续到如今,经历了几百年都没解决的问题。 本期的大锤说史,咱们就来讲述,古人关于国花的持续上百年的争论。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我国的花卉历史也非常悠久。而且各个朝代处于时髦地位的花卉也不尽相同,比如先秦时代,兰花曾经成为一时翘楚;东晋之后,大诗人陶渊明领一世之先,因为它,天下人都喜欢菊花;到了唐代,牡丹的栽培与观赏进入全盛时代,诗人刘禹锡留下的千古名句,也正是大家如今仍旧耳熟能详的,这就是那句著名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到了宋代,除了延续牡丹的天香国色,梅花也在这一时期迅速成为拥趸众多的名花 ,当时的宋人把久已成名的牡丹称之为“花王”,而把后起之秀梅花称之为“花魁”。其中最出名的、传唱千古的名句,首推北宋林和靖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而且,在我国古代,历朝的人们虽然对各种花卉的尊崇与欣赏不尽相同,可是他们做了同样的文化选择,那就是他们喜欢花卉并不仅仅停留在花卉表面的芳姿之上,而是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情感与关怀。 可以说历史上每一种流行过的代表性花卉,背后都有大量的诗文做后台,是有悠久绵长的文化底蕴的,而且还有互相斗艳的诸多故事。
比如牡丹与茉莉就有一则据说是1000年前北宋时代流传的故事。在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势力南汉占据岭南,虽然势力较弱,但是割据一方,不服从中原王朝,当时的中原王朝后周的周世宗曾经派遣使者前往南汉,南汉赠送给后周使者的是南汉的著名花卉——茉莉,并称之为“小南强”,意思就是这茉莉就跟我南汉是一样的,虽然小,但是我就是不服你中原王朝的管辖。
等到了北宋继承后周事业,平灭南汉,南汉君臣被押送到中原,路过洛阳时见到全城盛放的牡丹,当时北宋负责接待的官员终于找到了机会来回敬,他们告诉南汉君臣,这牡丹叫做“大北胜”,意思就是你看,最终还是我们强大的北方中原王朝获胜了。
而且这种花卉的文化底蕴,并没有因为流传时代的变化而中断,它们作为花卉历史积淀的一部分,都流传到了现在。 结果就是,古人对花卉的理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换句话说,也就是今天的我们,对各种花卉的基本观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古代的文化传承。
请注意,大锤这可不是乱说的,后世有学者曾经根据宋元以后的文献资料来考察,发现在古人那里,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花卉基本就是以下几种:梅花、牡丹、菊花、兰花、荷花等等。请注意,咱们这次搞的国花网上民意调查,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牡丹、梅花、兰花、荷花和菊花。
也就是说,我们21世纪在网上对各种花卉做出的倾向性选择,跟几百年来,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这几种花卉,基本是重合的,区别只是排名问题 。这才是我国花卉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真正力量。其实也不止这一次调查的结果相似,最近几十年来各种协会有关部门曾经组织过类似的国花调查活动,每次调查结果,其排名靠前的,基本就是这几种花。
也正是因为每一种曾经在封建王朝历史上大放异彩的花卉,都大有来头,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从几百年前,古人开始评选国花的时候,就开始伤脑筋。
尤其是牡丹这个“花王”与梅花这个“花魁”之争。是最近几百年来关于国花之争的两大主要对手。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曾经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踏雪寻梅的典故,写过一出杂剧《冻吟诗踏雪寻梅》,不过这部杂剧在元代以后散佚[sàn yì]了。
后来明朝周宪王朱有燉[dùn]根据同一题材写了一出《踏雪寻梅》,其中就涉及了牡丹与梅花谁应该是王者的争论,历史上的孟浩然曾经留下踏雪寻梅的典故,自然在剧中是推崇梅花的;而他的好朋友、大诗人李白则出场作为牡丹的欣赏者。双方关于牡丹梅花优劣的讨论,最终又有贾岛和罗隐两位诗人参与进来。最终结论也是难分高下,都很好。
到了清代晚期,又有人传说慈禧太后定下来了牡丹作为清朝国花,不过这个说法到目前为止争论比较多,还无法确定。后来又有定梅花为国花的提法,但是因为民国时期局势动荡,也只是一个提议,而没有最终成为法定。
到今天为止,我们的国花仍旧是空悬的。依照大锤的骑墙看法,无论是牡丹还是梅花,亦或是菊花兰花等等,它们都是极美的,谁当上,都有一大堆的历史理由,对于大锤来说,它们流传千古的这些美丽故事,或许要比排名问题,更加有意思。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