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中国提出“双碳”战略目标。3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1+N”政策体系,绿色低碳发展进行着生动实践。回望3年双碳之路,探讨未来走法,9月20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组织召开主题为“三年回望·低碳再前行”的研讨会。
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市场机制部理论室主任、副研究员王际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马本,中交企协绿色智慧交通分会秘书长、GIT绿色智慧交通百人库范卉良,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全生命周期绿色科技分会秘书长崔绪辉,北京旭博创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凯等来自双碳领域产学研各个环节十多位代表参与了讨论。
三年回望,为了实施双碳战略,我国制定了“1+N”政策体系,充分彰显我国自上而下推动和落实碳减排政策的制度优势。会上,多位专家总结了三年来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成果,涉及碳市场、新能源等诸多热点话题。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组织 召开 “三年回望·低碳再前行”的研讨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吉喆 摄
王际杰: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气侯变化问题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碳市场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基础性政策工具。在针对碳市场的讨论中,众多嘉宾就CCER重启以及全产业链碳足迹测算等议题进行讨论。
王际杰表示,全国碳市场从启动到现在应该是很平稳的,碳市场总成交额约2.5亿吨,运行总体平稳,其行业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发挥市场机制对重点排放行业低碳发展的约束激励作用,基于市场路径更好支撑双碳目标实施。各方对全国碳市场的期待很大。
另外,王际杰强调,碳市场可以和节能等政策手段相结合,共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从欧洲市场经验看,欧盟碳市场覆盖40%以上的碳排放,剩余不到60%由政府机制覆盖。后续,国家相关部门再积极稳妥做好碳市场扩容工作。总体来说,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气侯变化问题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马本:“双碳”目标实现还需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马本表示,除了重视碳市场建设外,还需要继续通过实施节能降耗、推动绿色制造、实施绿色消费等手段,一体化推动实现碳减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马本强调,需要把握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厘清碳减排的时间问题、区域问题、节奏问题;其次,要增强碳减排的能力建设。比如,如何更好保障行政区和企业碳排放核算数据的质量,如何确保第三方核算核查机构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如何有效协同减污与降碳,这些都需要在管理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完善、制度化;还要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碳减排政策工具。
“国家指标考核机制一直在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大气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发挥着作用。因此,针对碳减排应该考虑的是政策组合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的问题。目前,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工具的选择,每一个政策工具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国家更擅长什么工具,以及政策工具的合理匹配与组合。”马本说。
张军涛:热度的背后需要“冷静”,更需“慧眼”
会上,张军涛回顾了“双碳”目标提出前后我国碳中和领域行业发展业态。据张军涛介绍,全球刮起CDM热潮的时候,我国做CDM的企业也非常多,成就了一批CDM时代的企业;到2017年CCER项目备案暂缓时,活下来的碳中和领域行业企业不足一千家。2020年,“双碳”战略提出以后,雨后春笋般注册了一大批与碳相关的企业,整个工商系统含碳的企业多达1.3万家,这里面也有“鱼龙混杂”的情况。
张军涛根据几年来的实地调研发现,“双碳”目标提出后,某些地方为推进双碳工作,引进碳汇、风光开发等项目,但缺乏对行业知识以及信息的了解。有时,一个地域的潜在碳汇,都会被机构和组织进行炒作,成为了金融产品,并没有给地方带来可持续的生态收入或良好的产业配套,背后乱象丛生,值得行业深思。
热度的背后需要“冷静”,更需“慧眼”。张军涛呼吁,在碳中和领域行业发展中,一定要冷静地看待“双碳”市场。企业一定要冷静对待,找好自己的定位进行发力;另外,地方政府要有协同,要做引导和规划。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评论留言